也许在都市里呆的时间太长了,一直想找个幽静的地方,细细地,把灵魂过滤过滤。这个愿望是如此强烈,如饥饿的人渴望见到食物一样。于是,假期里,我去了黄河岸边,城市北郊一个相对宁静的农村。
秋中,田野上的庄稼收割了许多。但是水稻,黄灿灿的,还在地头上站着。可惜我四体不勤,五谷不分,叫不出另外那些土地里长着的农作物的名字,否则,也可以跟当地的农民聊一聊岁时作物、刀耕火种。
在略微带着点沙质的泥土上,白杨树林中,庄严地站着一些墓碑——这是我没有想到的。我有点儿害怕,但脚步仍在向碑石移动着。我是想看一看,墓碑上的碑文,该怎样写,落款、布局是不是有什么格式,有没有精妙的言语,如此等等。走得越近,树叶的沙沙声,听得越清楚。阳光照不到的地方,绿荫下,我终于看清了碑石上的文字,很素朴很自然,凿刻在石头上,“先考□□□”,“先妣□□□”。原来如此!
芦苇荡、蒲柳、池塘,这一些,也很出我的意料。坐在水堤边,发现微微泛起涟漪的清水里、游动着几条鱼。身心一快。
几个闲人在垂钓。水面不动,但浮子一晃,提起来竟是一条小鲤鱼!
更北处,还有一座山,山名“鹊山”。登上山顶,发现积岩上滴洒了一些鸟粪,我才明白山名的由来。
鹊山下有好几个村子,人们正忙着在谷场上,打豆子,扬场……
离开黄河岸边已经很久了,但我时刻都能感受到田野的风,正轻轻地吹拂着一颗疲惫的心灵。
点评:黄河岸边的风景在曹凌志的文章中历历在目,浓厚的泥土气息让读者也为之感动。只是在这篇文章里我们看到的作者的感情稍微少了一些。作者似乎只是一架照相机,把他见到的告诉给我们,而没有从字里行间体会出作者的情感。
作者在开头说是为了寻找一块“净土”,为了“过滤”一下自己的灵魂,所以才去黄河岸边采风,但直到结尾,我们也没能看着一个灵魂是如何得到重生的,希望曹凌志在今后的文章中给我们补上这一笔。